日期:2022年9月7日(三) 天氣:晴 氣溫:26 地點:臺灣臺北。
我總覺得台灣的夜市正在弱化當中,但是有個夜市我覺得從快要癌症末期,但近期像是傷癒復出,活躍了起來,那就是景美夜市。儘管自己很少逛夜市了,但對於台北來說,除了幾個老字號鄰近熱區,人潮較多以外,像過去的士林夜市、師大夜市、公館夜市,弱化的弱化,消逝的消逝,了無新意的了無新意。很少能有維持三十年以上的老味道,或是夜市小吃集中區。
當然,景美夜市比較遠,也偏向臺北市市郊,多半是在地人或是附近世新等學校的大學生的覓食與滿足味蕾的地方。
市場味
夜市,我認為是一種「市場味」。那什麼是市場味?對我來說那就是最初對於外食的定義,因為小時候能吃外食,大概就是開始自己上學,在途中買個早餐,又或是假日的時候,奶奶帶我去買菜,就會給些零(錢)割子,在市場內的攤位吃早餐,通常都是湯湯水水類的,如米粉湯(粗)或是細米粉,要不就是魷魚羹、油飯等等,因此對於市場味有著根深蒂固的記憶。
市場味的構成是什麼?嚴格來說,我也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早期無論是家庭還是市場攤位,用醬油、油蔥、黑醋、白醋、麻油等等的東西相當多,…當然以前有許多攤位會為了加速讓湯頭夠味而添加味精這類添加物。因此市場味,在技術、腹地、荷包、觀念等等,而建構起來。得確,有的很傳統很古早,有的不見得是健康的。
事實上,要在那個年代有養生的概念,那真的是家境良好的家庭才能擁有的,對於能夠添飽肚子或是不那麼重視飲食的家庭,就不那麼重視。也難怪我都不吃奶奶煮的清湯掛麵…..事實上是我不重視健康這回事..好吃..有味最重要。
相見恨晚的鵝肉
其實我很少吃鵝肉,但自從吃到在附近的鵝肉店(下回介紹),美味極了,但是說真的,鵝肉確實也沒有想像中的便宜。選部位,秤斤論兩,價格就很難想像,就像在景美鵝媽媽,要自己去挑部位,當然越大越燒錢,不過總體來說…這也就是鵝肉的價格沒什麼好訝異的。
「切仔米粉」
這裡的切仔米份就是我認為的市場味,但是味道倒還好沒有那麼濃郁,而我認為所謂市場味的來源,大概就是用油蔥和韭菜所襯托出來的味道,加上這款細米粉以及湯頭,玩無權權就是小時候在市場吃米粉的滋味。
對,所以要加辣椒,這是辣椒醬,說辣還好,說鹹也尚可,但是與湯麵混合就是那個味,而我也愛這一味。
「鵝腸」
鵝腸,脆脆的,一些薑絲以及醬料與油膏。夾起些許與吃下,脆口好吃,拌一些薑絲就是一種夜市滋味。
沾些油膏辣椒,又增添出一種庶民美食的風格,對啊,就是如此。
「鴨肉麵」
我在想,為何鴨肉麵會比米粉熱門,所以這回點了鴨肉麵。湯頭較為淡雅,同樣也帶著我認為的市場味,湯裡可以略減到兩三塊切片鴨肉,但不多。
至於價格票不漂亮,符不符合效益,基於台北市,就姑且認為合理吧。
「鵝肉」
秤斤論兩的賣,到攤位前挑選自己想要的部位與大小,當然越大越重價格越貴(一兩26塊),就看自己喜好。我一個人吃,當然就精挑細選最小一塊,不過還是要兩百多塊。
夾起一塊,先吃原味,口味還不錯,剛入口帶著淡雅鵝肉香,舉覺略感有鹽水雞風味感,天上些醬料素材,吃個幾片很快就飽了。雖然覺得家附近的鵝肉攤比較美味,但是鵝肉也很難不美味啦。
「空心菜」
好的,這道只是想要來點綠色蔬菜而點的,汆燙林尚油蔥肉之,夾起食用,刷嘴!這道我可以一直吃完。
故事總是會結束:《關於鵝媽媽鵝肉切仔麵》
還是用相見恨晚的鵝肉來形容,因為過去總是不太吃鵝肉,現在不忌口,也才發現鵝肉的美味,雖然這裡也有鴨肉。回到夜市的話題,其實逛夜市也可以看見傳承與文化的變遷,尤其以前在沒有門戶開放的時代,無論是大陸配偶而是來自南方的外籍勞工等等,是微乎其微。
但現在,可能在夜市幫忙的人相當多,更多或許已經是新住民了,但是這樣的滋味也希望可以代代相傳下去。
鵝媽媽鵝肉切仔麵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3號
交通:
臺北捷運
松山新店線景美站(G05, Jingmei)→
鵝媽媽鵝肉切仔麵(24.09N, 121.54E)。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