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開開心心地喝著橘酒,無論只是跟風,還是真心認為橘酒好喝,還是只是想當個橘酒推手。
當這曾經一度快要消失的文化重新站在舞台上,那麼更應該認真的,良心的將它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需要保護的文化。
我真心認為Simon J Woolf的Amber Revolution對我來說不僅是橘酒的啟蒙,更像是一本真誠實在的葡萄酒叢書,而內容涵蓋了我向來喜好去探究的歷史、文化以及認同問題。
文化認同
「喬治亞共和國」被考古學者證實為釀酒歷史最早的國家,鄰近裏海,於1991年蘇聯垮台後獨立出來。由於喬治亞Sakartvelo位於西亞與歐洲交界,這個字詞也由兩種中古時代的語言組成,分別源於東羅馬帝國以及波斯語。
好的,自此可以了解,這塊無論是宗教戰爭或是近代的侵略、種族、分離、獨立等等,一直都是烽火連天,算一算前後,在這塊土地除了東羅馬帝國、波斯之外,別忘了蒙古人的伊兒汗國概約西元1295年的控制,而14、15世紀又受帖木兒侵略,其後又為鄂圖曼土耳其所治,幾乎讓這塊土地的文化經濟遭遇空前的災難與混亂。
18世紀後無論是受到沙俄、陷入蘇維埃政權的世界,這塊土地從未寧靜,在政治文化不斷的洗牌下,對於自我認同便隨著每一世代而逐漸消逝,包含釀葡萄酒在內。這就如Simon書中所述,考古學家考證葡萄酒史,也證明了喬治亞是最古老的釀酒國家,然而全書中僅提到一次,更沒提到這裡是土埋陶罐這種古老方式發源地,我想原因應該是如此吧。然而就近代史而言,與喬治亞有著相似共同命運的彼端,從南斯拉夫分裂的國家斯洛維尼雅以及彼鄰的義大利自製行政區弗留利等地區。
儘管我們承認,戰爭之後的統治會促進文化交流,但也可能產生對過去傳統與文化的遺忘,又或是統治者的同化,甚至時代的改變與政經、工業與重商主義的規劃下,儘管還在釀酒但不是在做傳統文化的酒,而這些祖先所傳的文化即將永埋圖土裡。因此,我總喜歡朝著文化與歷史的角度去探詢酒的來源,我總敬佩像Josko Gravner和Stanko Radikon等人的行動與遠見。
關於Marto Wörnery
橘酒在20世紀末期的重登場迄今引起了許多釀酒師的關心與興趣,無論以實驗性質還是傳統釀製,根據Siomon的了解已經達到了四位數的釀酒師正在釀製橘酒。
而今天開的這款是以Riesling為主,以及其他種葡萄如Müllerthurgau、Silvaner、Bacchus、Scheurebe、Würzer、Faber等等所製作的橘酒。看到Riesling以及這款酒的瓶身,我想大家都可以猜得到這款是來自什麼國家的吧。
Martin Otto Wörner是德國自然酒界的新生代釀酒師,他出生於一個釀酒家庭,位在德國Rheinhessen(萊茵黑森)西邊的村莊FLonheim,他與父親一樣畢業自Geisenheim釀酒大學,然而卻對釀酒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當他還在青年時期,品味到一款阿爾薩斯的自然派酒後,便下定決心要做自己想要喝的酒。
因此他在畢業後酒跟著Tom Lubbe(Matassa)及Steph&Eddie(Gut Oggau)等在奧地利自然派釀酒師旁學習,直到2017年才回到家鄉開始做自己的酒。使用父親的葡萄園將土地改為有機種植,重置橡木桶,天然酵母發酵、不添加任何化學物,為了自然,他不僅只做自然派還做出了今天這款的橘酒。
品酒: Marto – Weiss Rheinischer Landwein 2018
日期:2020年6月8日(週一) 天氣:晴 氣溫:34。
品飲地點:大帥府邸。酒類:葡萄酒(橘酒)。
酒廠: Marto 年份:2018
產地: Germany產區:Rheinhessen
葡萄品種: Riesling、Müllerthurgau、Silvaner、Bacchus、Scheurebe、Würzer、Faber。
酒精:10.5% 容量:750ml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其實並非抱怨哀悼,而是覺得人生短促,去了回不來。每每開啟一支酒後,就想到喝完了這支與我的緣分恐怕只剩下字裡行間的記憶了,所以我努力的記住。
色調。淡黃色的混濁,應該更像台灣柳丁汁的顏色,酒緣透明度相當鮮明,但其與酒體接觸間開始有點粉濁色,逐次進入酒體有點淺黃也點肉色在進入酒體就十分的深濁,酒體的濁就像是帶有肉末的橘子汁。
氣味(47/50)。開始有點濕木、濕木桶、皮革味以及酸皮味道,酸澀甘香,水梨、柚子皮油、酸啤酒的氣味,十分清淡優雅的特色。
飲下(17/20)。柔順柔滑,酸香乾澀,有皮革味、有點香料滋味、然後酸澀甘口雅緻感,中味酸感突顯並帶澀以及葡萄風味酒感,後味酸香像是黃檸檬、萊姆的的皮油味,逐次酸澀乾口。
尾韻(26/30)。尾在喉頭像檸檬汁酸澀,乾而後微澀,尾韻雖沒有持續綿麻,但是有酸啤酒感,與意料中的橘酒相去不遠。
Decanter
試著醒酒看看,看會有什麼立即的變化或是不同。氣味,變得比較清淡,也比較和緩微如酸啤味,一點黃檸檬,葡萄柚、青澀水梨為,有點桂花香、桃花香但都是微微的不是那麼鮮明,但是仍屬清霜清新的風味。
飲下,平順優雅清涼酸乾,水梨味、萊姆酸味,中味酒體略顯,為強壯厚,後味圓潤爽快而酸香,尾韻乾澀酸鹹而粗澀,逐次而綿麻感,雖有粗澀但簡單舒服。
這與為醒酒前的差異在開始的算色風味與後尾韻的前中後柔的差別,因此說醒酒有沒有必要或道理,我仍認為有差別,可以一試。
18小時
早上的色澤更彰顯橘酒本色,也許天色較亮色澤更加橙黃。
氣味,疑..真的有橘香,我在想是不是源自有點茉莉花香調還是柑橘茶香調的反差,確實更加清新清爽而舒服,不是濃香的水果。
飲下,清雅圓潤酸度較顯著,清新茉莉、微微柑橘茶香、酸度如檸檬尤其酸後的鹹澀感 中味顯現粗獷酒體,而後味更開始綿柔舒麻進入微醺,尾韻乾爽澀酸帶鹹的舒服,還不錯的平穩表現。
品酒筆記:
葡萄酒筆記(橘酒) | |||
外觀 | 顏色濃度 | 淺/中/深 | |
色澤 | 無色/檸檬綠/青黃色/金黃色/琥珀色/深琥珀色/其他:橙黃柳丁 | ||
反光 | 青綠色/銀色/青黃色/黃水晶/橙色/黃銅色/栗子色/橘黃 | ||
清澄度 | 淡黃色的混濁,酒緣透明度相當鮮明。 | ||
流速 | 濃稠/中等/流速快 | ||
嗅覺 | 濃度 | 輕盈/淡雅/中等/濃郁/厚實 | |
香氣類別 | 水果香/花香/辛香/草本/木質/動物/森林/其他: | ||
木桶氣味 | 輕快/鮮明/強烈 | ||
輕聞 | 有點濕木、濕木桶、皮革味以及酸皮味道,酸澀甘香。 | ||
深聞 | 水梨、柚子皮油、酸啤酒的氣味,十分清淡優雅的特色。 | ||
香氣特性 | 純淨/複雜/豐富/直接/奔放/封閉/單純/廣大 | ||
味覺 | 口感 | 入口 | 柔順柔滑,酸香乾澀,有皮革、有點香料滋味、酸澀甘雅感。 |
中味 | 中味酸感突顯並帶澀以及葡萄風味酒感。 | ||
後味 | 酸香像是黃檸檬、萊姆的的皮油味,逐次干酸澀雅。 | ||
尾韻 | 尾韻在喉頭像檸檬汁酸澀,甘雅後微澀,尾韻雖沒有持續綿麻蛋甘酸皮油感仍維持的,與意料中的橘酒相去不遠。 | ||
甜度 | 不甜/微甜/中甜/甜蜜 | ||
酸度 | 微酸/中等/堅硬 | ||
酒感/酒體 | 輕柔/紮實/強壯/沉重 | ||
餘韻持續 | 無味/短淺/中等/柔和/綿長 | ||
酒精濃度 | 柔軟/輕雅/一般/稍高/強烈 | ||
平衡度 | 不對稱/搖搖晃晃/四平八穩/完美平衡 | ||
「TDS葡萄酒喜好指數」 | 🍇🍇🍇🍇🍇 (90) | ||
醒酒建議 | 開瓶後建議Decanter,不適宜放太久。 |
Marto Wine官網:??
尋俠堂酒舖:https://www.sunshine-town.com(購買地點)
餐酒搭配
鮪魚韃靼
昨日就想很久該如何來配個實驗性的料理,由於橘酒與白酒類似,似乎搭配白肉海鮮,或是適合酸香的食物最適合,因此想到一款以魚肉為主體的料理,上午去市場買了食材,東港鮪魚刺身,玉米芽、和風柚子沙拉醬等等會來做一道適合白酒的冷菜「鮪魚韃靼」。
將鮪魚切丁,玉米牙切碎等放在碗中已和風沙拉、蜂蜜、鹽巴、黑胡椒、白酒醋等等調和,做好後再抓上點綠色芽菜,在這為撒上一小撮辣椒,就這樣吧。
挖上一塊吃下,不錯,鮪魚赤身沒什麼油脂,涼拌成韃靼肉很清爽,微韌口感也相當舒服,酸香甘甜帶點黑胡椒為辣感,是一種層次滋味,這個是非常好的冷前菜魚肉料理。
搭上橘酒,如果光是沙拉和鮪魚肉時,反而脱去橘酒的柔順感,反而帶來較為鮮明厚實的酒體粗獷味。但沒有所謂不適合,只是會像比較厚實的白酒;再挖深一點,吃到帶著點先辛後甘甜的黃色玉米芽還有黑胡椒後,帶辛辣感與甜感搭上橘酒讓口感滑溜香潤,橘酒香氣顯露而沒有什麼辛辣濃嗆的酒味,這種層次還滿有意思的。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